相較於一般的青少年,弱勢青少年的就業意願與穩定性是較為欠缺的,尤其他們多半來自單親、隔代教養等支持力不足的家庭,缺乏可以協助他們解決就業或失業問題的對象,因此需要透過能轉介職場資源的社服機構與就業社工的協助,來媒合愛心商家,以師徒制的方式帶領弱勢青少年擁有一技之長。
得安家庭關懷協會李建清執行長表示,在實務經驗中,弱勢青少年就業輔導,成功、穩定與否與青少年本身的行為特質有很大的關係,人格特質較穩定、社會規範適應較佳的青少年,還有參與就業輔導課程時的表現較為穩定與積極者,日後的就業表現較佳。
同時弱勢青少年的就業輔導,就業輔導課程不宜太久,時程太久的就業輔導安排,對於穩定度較差的個案容易流失,對於個案輔導,最重要的是,趕快協助或陪同輔導個案找一份工作,儘早進入工作體驗,讓個案認清自己職場的角色和問題。
而且單純經濟弱勢的青少年與社會適應困難(中輟、犯罪)青少年,在就業輔導協助過程有極大的差別。社會適應困難(中輟、犯罪)青少年,「關係建立」是輔導單位與個案間輔導聯繫的重要工作,個案的問題不僅僅是就業問題,其相關牽扯的親子關係、男女關係、不良社會連結,個案的不良生活習性是個案能否順利就業並生存下來重要因素,因此,就業輔導員的協助輔導,透過關係累積,建立信任,日後的輔導效果是較可期待的。
乘風少年學園林哲寧執行長則認為,年紀較大的靑少年(約17、18歲),在未繼續升學的前提下,多數人或多或少已有社會經驗的累積,對自己的未來規劃也相對比較有想法,因此比較於年紀較小的青少年(約15、16歲),在培訓課程及就業的上,普遍表現較為穩定。
職場中「就業嚮導」的協助,也就是就業社工,對於弱勢青少年進入職場後之穩定性有極高的幫助。在就業的過程中,好的就業嚮導會隨時觀察學員狀況,給予協助與關懷,並會隨時與培訓單位聯繫;若是選擇的就業嚮導並無熱忱,則不僅對學員的學習沒有幫助,培訓單位也無法確實掌握學員的狀況。所以在就業嚮導的選擇上,格外重要。
但是在尋找媒合的協力廠商時,卻往往會遇到兩種情況,一種是有心協助輔導單位與協助個案,對於政府的補助可有可無,是較為正向的廠商;另一種廠商則是對著政府補助而來,採取的心態為「反正政府出錢,我有免錢的勞工可用」。雖然社服團體都期待找到第一種心態較積極的廠商,但是到了工作職場,每個地方都有既定的工作方式與規則,適應各工作環境的生態與尋求工作表現是每個案必須去克服的。
林哲寧執行長也提到,由社福團體開設自營職場不啻為一個解決方法,像乘風開設的café就是一個機構自營職場的例子,讓青少年能在其中學習,也看得見具體的效果,但未來希望有更多的資源,如政府的扶植,提供民間團體建立此類工作機會的資源。而乘風目前在篩選學員上有三個指標:1.是否有就業意願2.是否有就業準備基礎3.有無就業能力,依此三個指標篩選出適合參與培訓的成員,對於開班的成效會較為具體。
輔仁大學大社工系林桂碧老師則建議借鏡中國大陸學校的作法,學校本身可扮演人力仲介角色,媒合學生就業,初次收費五至八百,學生如無法就業可回學校重複媒合,僅收幾十元費用。實際的就業政策能支持青少年就業,協助他們建立自尊、自信,讓他們能順利進入職場找到自己的生涯規劃。
青輔會施建矗處長則分享了政府所做的On Light計畫的成果,目前已完成結訓的學員中有70%繼續升學或選擇就業。因此他建議弱勢青少年的就業輔導可用「策略聯盟」的方式進行;從目前的民間社福團體、就業服務站與公司商家相互的媒合之外,嘗試以成立聯盟的方式來合作,這樣的模式或許可以解決目前推動弱勢青少年就業所遇到的瓶頸。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