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◎文/花蓮少年之家就輔員 蔡清蓮

初進花蓮少年之家,面對近三十位學員,幾乎都是生面孔。剛拿到名單時,腦袋一片空白,因為我不知如何在短時間內去認識及記得他們所有人的名字。而且他們是一群較為特殊的青少年,和他們建立關係對我來說真的是一大關卡。

人工岩場2.jpg   
「想要媽媽在身邊!」、「想要擁有一個完整的家!」我傻住了!他們的夢想是一般人視為理所當然擁有的,但這卻是他們的夢想~

透過每天傍晚的籃球基本訓練課程,幫助我認識了約三分之一的學員,不單單只是記得長相及名字而已,而是初步了解每個人不同的個性且知道如何與他們溝通!參與「逆風少年大步走」的職業培訓計畫後,我才真正學習和他們相處。

與他們建立關係真的很困難,就像某位社工前輩告訴我:「對待他們就像養貓一樣,對牠付出多少,牠就回饋多少。不要害怕與他們發生衝突,重要的是如何善後那衝突,而後,每一次的衝突就會是成為與他們建立關係的捷徑。」聽起來像養貓一樣簡單,但實際要對他們付出及不懼怕發生衝突,真的要做很多的功課。比如從側面了解學員的喜好等等,就是我隨時在做的隨堂筆記,收集那些瑣碎的事再整理一套屬於我與他們建立關係的公式。

從少年之家開辦「運動休閒產業青少年人才培訓班」後,我就擔任隨班導師,每天陪伴著他們。每位學員都讓我體驗到在我與他們同年齡時所沒聽過的、說過的、做過的、看過的事──把粗話當口頭禪、破壞停在路邊的轎車、煙癮等,這些應該都不會發生在一般青少年的身上,當然付出的代價也是一般青少年所未曾經歷的-進少觀所、進安置機構等。

少年之家的學員們就像是一則又一則的社會新聞,活生生的社會問題一幕幕地在我眼前播放著,而「問題學生」的標籤也貼在他們身上,昭示著社會的千瘡百孔。某次有位老師在問卷中問他們:「你的夢想是什麼?」看到試卷我自己就在內心裡回答:「買一棟屬於我自己的房子和買什麼…。」我只是膚淺地渴望物質上的需求,而有位學員卻在問卷上回答:「想要媽媽在身邊!」、「想要擁有一個完整的家!」‧‧‧我傻住了,他們的夢想竟是一般人都視為理所當然擁有的,而他們,卻稱之為「夢想」!

看見他們的夢想,看到了他們不羈外表之下的脆弱,我漸漸懂得,既非社工也非心理相關系所畢業的我,能夠待在這兒並且教導學員們打籃球及陪伴大夥體驗著陸、海、空等極限運動,或許正是上帝所安排的,讓我有機會發揮所長,適時伸出我的雙手,拉住需要我的人!

透過戶外攀岩,讓青少年挑戰自我的潛能。
人工岩場.jpg  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FamilyCS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