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可能很難想像,在社會的邊緣角落,每年約有近萬名的中輟生、七千名未升學就業的國中畢業生、一萬多名家境困苦的建教合作生,以及二千多名安置機構的青少年,等著提早進入社會就業,但受限於學歷與複雜的家庭背景,他們多半只能從事工時長、薪資低的勞力工作,成為就業不穩定的邊緣勞工族群。


根據行政院主計處(2001)的青少年狀況調查,約有45%的青少年認為政府應該最先提供給青少年的福利措施為「提供就業服務」與「提供職前或在職訓練」。
而內政部(2003)少年身心狀況調查報告,也約有37%的未在學少年認為需要優先協助的問題是「經濟支持」及「就業輔導」。


當然,過去在民間青少年機構的倡議帶動下,政府也開始逐步關懷青少年的就業問題,像勞委會的「飛 Young計劃」,還有台北市政府社會局的「潛龍計劃」,但是參與這兩項計劃的民間團體,在後續的輔導推動上,都有不少的困難,因為缺乏企業資源的有效整合與連結,讓這些計畫只停留在讓青少年「職業探索」的政策面,無法真正輔導弱勢青少年順利就業或繼續升學。

 

面對如此龐大的弱勢青少年就業需求,不能只靠青少年機構與政府的政策性協助,最直接有效的方式還是要與企業就業網路的結合,如果企業能夠以投資的觀念來幫助這群弱勢的孩子,協助他們建立就業競爭力,這等於是教他能夠釣魚養活自己,也能減少他們因失學、失業帶來的社會問題!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FamilyCS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